球状闪电

昨天周末有个家长问我都读一些什么书,我说现在主要是碎片式阅读,从手机微信上零星读一些文章,自从大学毕业后,就很少阅读书籍了,对我这样其实很喜欢阅读和思考的人来说,这是一件挺可悲的事 – 过去这三十年,几乎都是生活在一种身不由己的状态里。

当然我不是唯一一个这样生活着的人。如果没人给你发工资,又不愿意出去乞讨或者捡废品,想阅读严肃的书籍是需要定力的。

年龄不饶人,加上暑假过后天天缩在屋子里学编程,导致这个周末爬山让我很是疲惫,于是今天抱着一个旧 Kindle,在秋日的乡野之间一口气完整地阅读了一部叫做《球状闪电》的科幻小说,刘慈欣的作品。上午早晨的阳光很温暖,我可以躺在稻田旁边的长凳上安静地阅读,时不时喝一口热茶,闭上眼睛,思考自己乱七八糟的一生。

作为一名科幻作家,大刘在文学技巧比如人物描写和语言文字方面很明显不如那些严肃文学作家,但比网络文学写手又明显强出了很多倍。在展现一个不存在的科幻世界等方面,他深厚的功夫更是那些网络写手远远不如的,他的硬科技功底,尤其是其深邃的思想性,令人叹为观止。与那些严肃文学作家相比,大刘作品锁展现出来的思想性,哲学思考,是少有人比得上的,只是对于当今社会的解读,还有过去的历史,他由于不太关注,所以有些落后。

但这不是什么新闻,很多了解大刘的人都知道,也不是令我闭上眼睛开始思考自己人生的原因。

作为一名从娘子关一个小水电站里走出来的大作家,他的成功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他一直有一个很稳定的写作环境,每天上班都可以用办公室的电脑偷偷写作,工作很轻松休闲,给他一份稳定的还不太差的收入。生活在娘子关那样一个小地方,不需要太担心柴米油盐的事情。

有才气的人不止他一个,但是大部分人都没有机会做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事,极少有人可以和他一样在写作的同时,不需要担心养家糊口的问题。那些网络写手是没有任何工资的,这决定了他们的作品不可能好到哪里去,除非他也不需要担心钱的问题,可以将品质放在第一位。绝大多数和大刘一样有才气的人在生活的洪流里身不由己,大学毕业之后只好去送外卖,或者开滴滴。

不管是《球状闪电》还是《三体》,里面的主人公大都有一些怪异,另类,这其实也是大刘自己的一个侧影,如果不怪异不另类,是不太可能做到那么有思想性有哲学性的。另类的大刘在年轻时选择了去水电站做一名很普通的工程师,不知道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我宁愿相信他是服从命运的安排,在物质世界里听从安排,换来精神世界里信马由缰。

其他一些同样另类的人由于在物质世界里不服从命运的安排,导致精神上也活得很狼狈,比如我,比如我认识的一些同一个圈子里的朋友,其中大部分是追求自由教育理念的家长或者老师。极少数能够和大刘一样实现精神自由和梦想的另类的幸运儿往往是出于两种情况:

一是他能力特别强大,不仅能够克服自己的弱点,也能创造机会发挥自己的优势,代表人物是马斯克、乔布斯等。

二是这些人在物质世界本身和现实冲突不大,没有太多令他们不舒服的地方,和大刘一样。

可惜大多数人这两条都不具备,包括我,整体能力一般,却又不甘心在物质生活方面自己打断身上的不断冒出来的棱角,委曲求全,比如说当一名平庸的老师,或者累死累活做点什么小生意,只给精神追求留下很少的空间。我想大刘当初如果只能去学校当一名老师,他估计是不可能有后来的成就的,学校对老师的精神控制是一个水电站远远不及的。

我现在做山水学堂,主要就是希望那些有个性的孩子不要和我一样,被生活推着走,一辈子让真实的自己躲躲藏藏,整天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干着没精打采的活。我认识一个读初二的少年,他说自己整天都在装。。。这些在少年时代就需要躲藏的人,他们一旦大学毕业,步入生活,再想追求梦想就没很多机会了,除非是少数有财力的家庭,因为这样有个性的人往往也不太善于与人打交道,一般都不会挣钱,更不会存钱,很多做事情比较冲动,急躁,在这种情况下还想去重新追求自己的精神自由是不现实的。

我就是一个教训。

从小喜欢编故事,喜欢画画,但那个年代根本不可能让一个农家少年按照自己的天分来选择人生。大学毕业后,由于童年的阴影过于深刻,我急切地试图掌控自己的命运,根本不可能去找一份收入一般般的所谓稳定的工作,导致写作或者艺术的梦想也至今无法实现。

现在的学校里也有很多和我当年类似的少年,喜欢阅读,喜欢写作,喜欢胡思乱想,他们如果将美好的时光浪费在刷题,学一堆无用的知识方面,等到从大学里出来,很可能也只能去美团送一名外卖小哥,或者躺平,因为喜欢胡思乱想的人很多是连对人微笑都不太愿意的,在家里一般是不叠被子的,他们还时不时要抑郁一下,开个小差,睡个懒觉,喝个烂醉,实在不是老板们喜欢的员工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