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人生

把自己活成一个传奇,哪些人够资格?

每个人都有机会活成一个传奇,活得扬眉吐气,活在别人的目光里,但大部分人终究只能仰望远方的巨大身影,那是因为我们不敢冒险,而不是缺乏能力和机会,这个好理解。

那为什么不敢冒险?

因为害怕众叛亲离,害怕吃不饱饭,害怕失去眼前的安全和温饱,这个算盘可以理解,很多人和动物一样,人生算法就只有一步: 平平安安,有饭吃,有间屋子睡觉,能传宗接代,就行了,动物也是这样想的。

大多数人能够算出两步三步,于是拼命干活,节衣缩食,在教育方面大量投入 或者去健身等。

但大部分人也就只能算出两三步,再远一点就糊涂了。因为遥远的地方要看清楚需要投入很大精力,会影响眼前的收入和生活质量,所以大部分人就放弃了摸索,然后这里就开始产生一个分水岭,一部分人继续探索,大部分人收回目光,只关注眼前的生活。

继续摸索的人往往不是因为意志力的支撑,而是好奇心。好奇心人都有,但多少不同,足够好奇的人负责探索位置世界,大多数担任他们的物质生活后盾。

好奇心强的人一般都是天生的,后天环境只能释放好奇心和压制好奇心,但不能生成它。在好奇者的生命清单中,往往把自由、真理和爱情等精神层面的东西放在了前面,其次才是物质层面的平安和享受。

这样本来很好,上天安排我们分为两种思维模式来互相配合,才不断进化,打败那么多动物成为地球的主人。

但很遗憾,我们这个社会最大的矛盾之一,就是这两群人之间的矛盾,很多麻烦都是这种思维模式的不同所引起的,比如西方社会鼓励自由开放,而伊斯兰世界则强调清规戒律压制女性和少数派。

本来双方按照各自的人生算法去活一辈子挺好的,两种生活方式都有各自的合理性,但偏偏这两群人都要指责对方的算盘打错,应该跟着自己走才对,双方吵了一代又一代,吵不赢就离家出走去干革命,或者 – 跳楼跳江,永远离开。

西方世界普遍比较发达祥和,他们的文化照顾了两派的心情: 自由派和主流大众。最有力量的创新创作基本上都是自由派做出来的,物质财富的创造则交给大众。

过去这上千年间,中国一直在牺牲自由派少数派的利益,来达到一个表面上的大一统,这种全攻全守型的发展模式使得我们前进很快,跌落也很快。有过汉唐雄风,也有晚清一直到文哥的世界最低。

自闭症患者张爱玲

我没有读过张爱玲的小说,对她的才华和文字并没有什么印象,对于民国时期的男欢女爱故事也不是很感兴趣,但是对她的性格和一生起落印象深刻。

我更喜欢的是《白鹿原》这种乡土题材,或者《三体》这种科幻小说。

张爱玲是自闭症患者,用现在的标准来看很明显,老年时期她生活在美国越来越封闭,原形毕露。

她在少年和青年时期,包括在香港大学读书的阶段也是很少与人往来。

少女阶段和老年阶段是人生中比较弱小的两个时期,所以本性显露明显。我们所有人都符合这条规律,中青年阶段因为内心相对强大,可以掩饰很多惊慌与缺陷,有力气去强颜欢笑。

自闭症患者张爱玲在青年时期因为生活压力不大,精力充沛,体力好,少女时期勤于思考,冷眼旁观,积累了很多思想和素材,二十来岁创作能量爆发,刚二十出头就成为了名利双收的中国一线大作家。

二战期间这位不在乎他人眼光和评价的怪才终于尝到了心酸的苦果,被人骂为汉奸老婆汉奸作家,长达几年再也没有出版任何文字,从此一路下滑,来到美国之后,忙于生计,要照顾中风的老公,锐气尽失,或者也是因为对英文世界的不熟悉不了解,导致在那边根本没人出版她的书。

哪怕是天才,只要你是自闭症患者,不管轻还是重,注定会因为与社会的这种脆弱联系而摔得很惨。

这种性格的才华横溢的人一生似乎都是同一块模式上印刷出来的: 大起大落,年轻时成就惊人,但晚景凄凉。我就认识一两个这样的人。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则各式各样。这二者这种也许有某种共同的作用力。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其实只适合她自己这种极少数另类。普通人做不到,也没必要走这条路。

电视剧《白鹿原》观后感

这几天一直在做一个和学生写作习惯养成有关的网页编程设计,与此同时,在油管上看电视剧《白鹿原》,今天看完。

剧中鹿天霖和白孝文这两个心不正的角色演得最好,何冰的演技令人印象深刻,比演白嘉轩的张嘉译好多了。
又红又专的早期革命战士白灵的戏是受批评最多的,不奇怪,在如今,反派比正派容易出戏,因为没那么多限制,演员放得开。

所以,鹿兆鹏这个演员我觉得还不错,他既要演出早期党员的风采,否则上头可能不过关,又不能在百姓那不过关。

这个世界一直其实就是两三帮子人在斗:
眼里只有脚下一亩三分地的,比如鹿天霖和大部分农民,以及心里装着天下的,比如鹿兆鹏和朱先生,还有心里装着一个家族的,比如白嘉轩。



发散性思维的人

很多人和我一样,大脑属于发散性,思维总在不同的主意和计划之间跳跃,定不下来。很多孩子也这样,严重的就成了多动症ADHD,纯粹大脑多动手脚不好动的据说叫做ADD,我属于后者。

这种症状一直到我如今年近半百还在拖累我的生活,所以,如果不引起足够重视,你家患有类似症状的孩子,长大以后也可能会被拖累半辈子,甚至一辈子。

相对而言,成绩不好反倒不会影响那么长远。同样拿我来说,当年高考失利之后,我花了差不多十年时间反弹,凭借自己的意志力学好了英语,又去了美国。但是对于自己这种做事情经常有头没尾,喜欢不断追求新创意的毛病,我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在还在自我修复。

你家的同上?那一起来吧,欢迎入群。